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福岛核电站2011年发生严重核泄漏,核泄漏物中含有高浓度放射性核素,产生大量核废水,至今仍堆积如山。核废水与核电站正常运行时排放的水完全不同,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危害极大。尽管日本政府坚称核废水经过滤稀释后排入海洋是安全的,但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争议。
据韩国日报6日报道,为将核废水排放至海洋,福岛第一核电站已开始向海底隧道内注注海水,核废水排放计划已进入最后阶段。
连接福岛核电站与海洋的海底隧道已经开挖,工人们开始往里面注入海水。隧道全长1公里,是污水排入大海的核心工程。等到隧道内充满海水,隧道就与海洋相连,核污水排放的所有准备工作就完成了。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赴福岛进行实地调查,最终报告将于6月中旬公布。日本政府将再次强制将核污水排入大海。
事实上,核废水排放将对全球海洋环境造成巨大风险,日本政府将核废水排入大海的不负责任的决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中国及亚洲地区的影响。
据悉,这些核废水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其中碳-14被认为是对人类DNA造成潜在威胁的主要因素。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本核废水储罐中可能含有高达63.6GBa(千兆贝克勒尔)的碳-14,这些放射性核素的危害将持续数千年,可能对基因造成损害。
之前我们对日本太乐观了!因为日本排放核废水后,会随着洋流漂流到北美。但事实上,日本已经用专门的船只装载核废水,并均匀排放!为了防止所有污染物聚集在日本东北地区,日本计划将核废水沿着1500公里的海岸线均匀排放。
日本不仅向美国排放,还向中国特别是环渤海湾地区排放,把原本属于日本的核污染送到青岛、大连、天津,在黄海和渤海之间形成一个循环。核废水一旦倾倒,就走不了了!由于黄海、渤海水域较浅,面积有限,承载能力十分有限。这意味着日本拥有了一种新型“核武器”,只需排放少量核废水,就能破坏环渤海、黄海的生态环境。
日本核废水排放可能对我国黄渤海地区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虽然具体影响程度还不能确定,但可以从一些因素和历史案例推测潜在的后果。
首先,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对黄海、渤海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污染物可能直接影响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种群构成潜在威胁,对渔业资源产生长期影响,并影响沿海居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
其次,黄海、渤海是中国沿海城市和经济中心的重要区域。
这些城市依赖这两片海域提供的渔业资源、旅游业和海上运输,如果核废水污染造成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将对这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这两片海域的环境质量和对游客和居民的观赏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旅游业受挫。
此外,黄、渤海区域的海洋环境特点也可能加剧核废水排放的影响。
这两处海域水体较浅,水体交换缓慢,对外来污染物的稀释去除能力较弱,因此一旦核废水排入这些海域,污染物可能在局部区域聚集,难以及时去除,这将加大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遭受核污染的风险。
在日前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工作会议上,中方代表发出严厉批评和警告,对日方行为表示强烈不满。中方代表张克俭指出,日方无视各方合理关切,执意加速向海洋排放核废水,这一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不可接受。中方代表还批评日方似是而非、混淆概念,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与核电站正常运行时的排水混为一谈。
日本政府为了争取民意支持,一直在进行“国际公关”,试图为其行为寻找合理性。但核废水的处理和排放,不仅关乎经济和预算,还关乎全球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太平洋是全世界的,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本政府不能因为资金不足,就把灾难性后果转嫁给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