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深刻领悟幸福河的内涵与意义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也为新时代加强河流保护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议《纲要》时,也将“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确定为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幸福河的内涵和意义呢?
幸福河流的内涵包括河流健康和人民幸福两个方面。幸福河流是在保持河流自身健康的基础上,持续为流域人民提供优质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河流。因此,幸福河流是平安的河流、健康的河流、惠民的河流、宜居的河流、人文的河流。对黄河来说,确保“堤防不溃、河道不畅、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幸福河流的基本前提。实现“防洪安全、水资源优质、水生态健康、水环境宜居、水文化先进”是幸福河流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标志。 要通过全面保护、系统治理,兴利除害,让河流自然生命得以繁衍生息,让人民群众免受水患困扰、喝放心水、用水方便、亲水居住、与水和谐相处,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实现河流健康、人民幸福。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治理难度最大、水灾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三年决口两次、百年改道一次”。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与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黄河屡屡溃决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黄河沿岸人民过上平安幸福生活的夙愿一直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黄河安全,毛泽东同志于1952年视察黄河时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伟大号召,表明党和国家把这项工作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 在这个伟大号召的引领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们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连续70多年夏秋洪水不溃堤的辉煌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双管齐下”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的制度自信,谱写了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历史新篇章,树立了成为世界“大江大河治理标杆”的信心和决心。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查《纲要》时也要求,长期减轻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加强科研攻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灾害能力。
黄河下游以“地上悬河”闻名于世,洪涝灾害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之忧。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下游发生洪涝灾害543年,决口1590余次,大改道26次,大迁徙5次。洪涝泥沙灾害波及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至江淮,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黄淮平原,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这是黄河复杂、治理难度大的症结所在。虽然黄河多年来没有出现大问题,但目前黄河水沙关系仍然不协调。“上游截污”工程不健全,“下游泄流”工程不完善,“隔蓄滞洪区”利用受到影响,滩区百余万群众生活在洪涝灾害威胁之下。按照防灾减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统筹人水关系、防洪与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重点抓好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防洪体系建设,严防超标洪水和山洪,通过消除隐患、补短板、强弱项、促改善等措施,促进改善。 构建河道畅通、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堤防不溃、河床不抬高,确保黄河长期稳定。
一是完善黄河水沙控制工程体系。开工建设古县水利枢纽工程,增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延长小浪底水库拦沙期,减少中下游河道淤积,提高径流调节能力,改善中游供水条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达到“1+1>2”的效果;修建黑山峡河段工程,恢复宁蒙河段行洪排沙能力,抑制新的悬河发展;修建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完善水沙控制工程体系,减少进入古县、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泥沙,延长古县、小浪底拦沙期,减少中下游河道淤积。
二是加强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推进下游河道、滩区综合整治治理,基本控制游荡性河段河水流向,完善“上截下排、两岸共护”的流域综合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按照“宽河固堤、稳固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解决好滩区防洪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矛盾。
三是补齐中游防洪短板。实施鱼潼河、潼三河段塌岸防洪,减少滩岸塌岸损失。尽快建成中游骨干工程,实施水库拦沙、水沙输送,冲刷降低潼关高程。
四是完善上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黑山峡河段工程,控制凌汛期下泄流量,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段河道淤积和防洪(防冰)问题;加强干支流治理,实施青甘川黄河干流保护工程,统筹推进宁夏、内蒙古两省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等工作。
五是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加强防护薄弱环节建设。实施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小河道治理。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同步进行河道治理和生态保护,打造“河道顺、水质清、岸绿、风景秀丽”的宜居环境;持续推进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和山洪防治。
大力推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缺水是黄河流域最突出的矛盾,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为统领、以水为行动,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议《纲要》时也要求“大力推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靠节水拓展发展空间”。
黄河拥有全国2%的水资源,承载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80%,水资源开发利用早已超出其承载能力。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刚性约束。可利用水量是“刚性的”,用水定额也是“刚性的”,都是不能突破的红线约束。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摸清各地可利用水量,确定各地地表水、地下水、外来水和非常规水源可利用水量,把可利用水量作为控制用水总量的最大刚性约束; 二要建立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等各环节的务实有效的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加强用水定额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国家和省(区)用水定额标准的项目,决不批准,推进综合节水治水。
一是实施综合节水治理行动,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围绕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全面实施农业节水提效、工业节水减排、推进城镇节水降损等,充分挖掘各行业取水、运水、用水、排水等各环节节水潜力,全面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以水定产,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提效,建设黑山峡、古县、碛口等水、风、光、储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替代化石能源,实现清洁发展。
二是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坚持“生态优先、总量控制、空间均衡、高效利用”原则,建设一批古县、引黄至集宁、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等重点水源工程,协调河道内外、上中下游用水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非常规水、本地水与外来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障供水安全。
三是控制用水,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在需求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在供给侧加强科学配置和有效管理,促进“空间平衡”。通过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等手段,深入实施治水行动,控制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完善全过程用水监管体系,控制用水量。
四是科学调水,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按照现实需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的原则,充分论证调水工程及其影响,综合考虑调水的紧迫性、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效益等因素,尽快决策开工建设南水北调西线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调水工程,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水资源总量不足问题。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
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差异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荒综合系统源头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议《纲要》时也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荒综合系统源头治理,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最广、生态脆弱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最明显的流域之一,流域绝大部分位于我国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区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量大、面积广,水土流失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尚有24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4.67万多平方公里耕地需要治理。梯田、淤地坝等建设标准普遍较低,病虫害风险较大。植被覆盖度60%以上的林草面积占比不足1/3,亟待提质增效。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适合水的地方用水、适合山的地方用山,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构建以江河源区、黄土高原区、河口区为重点,以黄河主要支流为主线的“三区一廊”生态保护格局。江河源区加强水源涵养功能保护,以自然修复为主,对受损重要区域适度人工干预修复;黄土高原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口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用水监管,做到“水还江河”。统筹考虑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优化水利规划和湿地保护布局,实施河流生态廊道功能提升。
二是要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宜林宜林、宜草宜草,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在黄河重要支流源头区开展水土流失防治,以保持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为原则,从源头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作用,多措并举,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扩大森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标本兼治。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配置工程、林业、草地、农耕等措施,同时治理凉茅、坡地、沟壑,形成综合治理体系,保持和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 以陇东董志垸、晋西太德垸、陕北洛川垸、关中魏北太垸为重点,实施黄土高原“关沟保垸”工程。在沟壑发育活跃、重力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力建设高标准淤地坝,加强淤地坝建设标准化指导,推广应用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建一批无需维护的淤地坝。在适宜区域推进旱地梯田建设,搞好植被建设与保护,开展国家级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三是采取“拦、调、泄、放、掘、用”综合治理泥沙,保持河道行洪排沙能力,确保河床不抬高。要完善水沙调控体系,以增强水沙调控后续动力为抓手,尽快开工古县水利枢纽工程,建成黑山峡、碛口等水利枢纽,充分发挥防洪减淤、调水调沙功能,延长小浪底拦沙使用年限,减少下游河流淤积,降低潼关高程。优化创新现行水库调度利用方式,加强黄河干支流水库联合调度,科学开展水沙调控,探索水库排沙、河流高效输沙新模式。 继续开展黄河动态观测,开展流域泥沙产输机理、水沙关系变化与影响、水沙关系调控等重大问题科学研究,创新水沙关系协调度、水沙调控运行机制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协调、部门联动的水沙调控运行管理机制,对黄河水库群实行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生态统一调度,进一步提高水沙调控能力。创新泥沙综合处理技术,结合滩区、水库管理实施河道疏浚工程,探索泥沙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河流砂石资源,建立泥沙资源利用长效运行机制。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沿黄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水适宜就水、山适宜就山、粮适宜就粮、农适宜就农、工适宜就工、商适宜就商,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议《纲要》时也要求,“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是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不是简单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是追求效率更高、有效供给更充分、结构更高端、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更加和谐的增长。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增长,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高质量发展是有效供给增长,就是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实现有效供给,保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供需平衡。高质量发展是中高端结构性增长,中高端结构的支柱产业主要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命与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服务业、现代制造业(航天器制造和飞机制造、高铁装备制造等)。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增长,强调节能环保,是不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的增长,要求统筹考虑各类经济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遵循客观规律,量力而行;高质量发展是和谐的增长,要求经济增长带动社会各阶层福祉同步增长。
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不均衡,存在第二产业过重、第三产业过轻、过度依赖能源等问题,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缓慢,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黄河上中游七省(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流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是重要的战略和经济要素,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
近期,实施深度节水治水行动,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实施“两高一优战略”(发展优质第一产业、优质第二产业、高比重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人口、经济、社会、水资源均衡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向高端发展。坚持以水定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前,合理控制灌溉规模,因地制宜发展旱地农业。对内蒙古、宁夏,严控灌溉面积增长,优化种植结构。宁夏引黄灌区适度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汾渭地下水超采灌区,实行轮作休耕,减少灌溉。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合理确定城市、产业、土地、人口等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内。坚持以水定产,结合区域和城市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严格控制耗水量大的新建、改扩建项目,能源行业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发展规模,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从长远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扭转黄河流域严重缺水局面,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魂,要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审议《纲要》时也要求,“要大力保护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当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黄河是中国国家的河流。根据秘书长关于保护,继承和促进黄河文化的重要演讲的要求,我们将在保护,继承和促进黄河文化方面做得很好。
首先,我们将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 ,并为古老的遗址,古老的墓地,古老的建筑和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和革命地点实施许多保护和维护项目。鼓励继承单位和个人根据法律进行继承活动,并全面使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来促进黄河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次,我们应该深深地继承黄河文化,以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深深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性的文化,将其融入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并在实践中传递了黄河文化,以便黄河文化继续蓬勃发展,我们应该成为一种富有的河流,使我们成为一种重要的河流。乌拉尔教育基础,将博物馆资源和重要的革命文化文物沿线融合,建立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和黄河文化教育示范基础,并为黄河文化创建重要的人友好的项目,继承地位和交换平台。
第三个是为了促进黄河文化的故事,促进了黄河文化的方式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的网络平台,建立一个以文化遗产符号为指导的黄河文化遗产的价值交流系统,让黄河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改善基础架构和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