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视窗是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中央电视台记者23日航拍福岛第一核电站出口
当地时间24日上午10点左右(北京时间上午9点左右),东京电力公司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染水排放入海一事举行即席新闻发布会。东电在即席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预计今日排放污染水量为200至210吨,次日将公布每日排放情况。首次入海排放将连续17天,每日排放约460吨,共排放约7800立方米污染水。
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
8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全文如下:
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电站污染水排入海洋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保障中国消费者身体健康,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世界贸易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适用协定》等规定,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暂停原产于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进口。
特别公告。
海关总署
2023 年 8 月 24 日
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放答记者问
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向海洋排放福岛核事故污染水,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并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停止这一错误行为。
日本福岛核事故污染水处置是一个具有跨国影响的重大核安全问题,绝非日本一国之私事。自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以来,从未有过将核事故污染水排入海洋的先例,也没有公认的处置标准。12年前发生的福岛核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向海洋中释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日本不应为了一己私利,给当地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二次伤害。
日本政府没有证明向海洋排放决定的合法性、核污染水净化装置的长期可靠性、核污染水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排放对海洋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安全性、监测程序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也没有充分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强行向海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无视国际公共利益。日本的所作所为是把风险转嫁给全世界,把痛苦转嫁给人类的子孙后代。它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破坏者和全球海洋污染者,侵犯了各国人民的健康、发展和环境权利,违背了其在国际法下应承担的道义责任和义务。日本通过排放核污染水,也将自己置于国际被告席上,必将受到国际社会的长期谴责。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食品安全和中国人民身体健康。
生态环境部:继续加强相关监测
问:今天,日本开始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污染水,您对此有何看法?我国对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有何针对性安排?
答:日本政府强行将福岛核电站污染水排入大海,将一己私利置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这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敦促日方倾听国际社会呼声,科学、安全、透明地处置污染水,接受严格的国际监督。
我部高度重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放问题,2021年、2022年组织开展了辖区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本底情况。监测结果表明,辖区海域海水及海洋生物体内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总体处于历年波动范围内。
目前我部门正按照监测重点区域、覆盖所辖海域、掌握重点通道的思路,组织开展所辖海域2023年度海洋辐射环境监测。今后我部门将继续加强相关监测工作,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入海域可能对我国海洋辐射环境造成的影响,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
我还能从日本购买海鲜和化妆品吗?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炜介绍,核废料中含有铯、锶、氚、钴、碘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从十几年到几千年不等。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所模拟2011年福岛核泄漏期间放射性核素扩散
进口海产品:当核废水排入海洋后,海洋生物会立即受到污染,同位素会沿着食物链迁移。
海洋生物,尤其是贝类和鱼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积累同位素,有些贝类甚至可以存活数千年,如果人类食用了受污染的海鲜,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这些放射性元素会成为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破坏人体基因,引发癌症、致畸等多种疾病。
而且这种基因突变具有遗传性,会代代改变人类基因,导致人类退化。
事实上,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以来,我国对从日本进口的食品出台了相对严格的检测标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监测被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
“大家要保持警惕,但也不用太过担心。”魏方新说,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采购的海鲜,基本都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进口日用品:除了海产品外,吴伟表示,放射性同位素是挥发性物质,不仅会污染海洋,还可以存在于土壤、空气中,因此对农产品、日用品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也就是说,无论是食品、护肤品、服装等,从长远来看,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如果进行有效监管,仍然可以购买到安全的产品。
建议通过国内正规渠道购买通过核辐射残留检测的进口产品,赴日旅游时建议不要购买东京、福岛、千叶、栃木、茨城、群马、宫城、新潟、长野、埼玉这10个县的产品。
“需不需要囤盐?”科信食品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我国食盐资源丰富,食盐生产规模较大,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我国食盐大部分为矿物盐,主要来源于盐湖、盐矿。